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法治文明高等研究院特举办“中华法治文明前沿讲座暨法学学科建设示范公开课”,赓续法治文明,聚焦国家战略,关注时代课题,体现学术担当。公开课特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分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涉外法治四篇做专题报告,面向全国法学院校、科研机构的师生及相关人士开放。
2023年9月1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教授以“数据确权与保护”为题,开启“中华法治文明前沿讲堂暨法学学科建设示范公开课”首次讲座。
王利明教授以我国目前数据经济的发展情况和数据领域地方性立法现状为切入点,指出我国缺少一部全国性的有关数据确权与保护的专门立法的问题,民法必须对数据确权与保护进行讨论和规范。
首先,王利明教授从“数据为何要确权”层面,阐释了数据为何需要通过立法确权和保护。一方面,从数据的形成、流通、利用以及风险来看,数据确权的立法保障对激励数据得到广泛应用和创造财富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现行法律和文件都缺乏数据确权的规范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都不足以解决数据领域的大多数问题。
其次,王利明教授从人格权益、合同法、侵权法、价值转变四个方面重点讨论了数据权益的保护问题。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王利明教授认为数据权益保护既要注重维护人格权益,又要注重保护和利用之间的有效平衡。在合同与侵权方面,王利明教授指出必须分析数字时代下权利与规则的新变化,不能一味照搬传统规则,要做到与时俱进。王利明教授分析,合同法保护要重视格式条款及其规制;侵权法保护则提出对于大规模的危险损害应当有特殊应对,以及要注重区分非法处理、泄露个人信息与一般侵权。在数据保护的价值转变方面,王利明教授指出数字时代人的尊严保护问题日益突出,民法价值应当从注重意思自治到同时注重维护人格尊严发展,民法也应以人文关怀为价值。
最后,王利明教授强调,数字必须与法治同步发展、相向而行,数据确权和保护相应地要获得立法的表达,以此才能保障数字经济有效的、健康的、稳定的发展,尽早建成“数字中国”。
在讲座的互动提问环节,王利明教授与线上参与公开课的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就线上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尽、清晰的解答。“中华法治文明前沿讲堂暨法学学科建设示范公开课”首讲吸引了各大高校的师生、研究机构人员和法律实务工作者千余人次线上参与了,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