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史视野下的法律史研究”
系列讲座之三十三暨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教研工作室
系列活动之八
2024年6月13日下午两点,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法治文明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整体史视野下的法律史研究”系列讲座第三十三讲,暨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教研室工作室系列活动之八“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统与汉文帝改革”,在明德法学楼725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振红教授担任主讲人,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教研工作室负责人朱腾老师主持。与谈嘉宾包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李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凌文超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院陈煜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曾磊副研究员、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王安宇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胡斌讲师六位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院的老师。本次会议采取线上下同时进行的模式,得到线上线下近百位师生的参与。
本次讲座主讲人为杨振红,时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周秦汉三国史、简帛学研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 2011协同创新项目首席科学家、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昆仑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等职。现兼任西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简牍学研究》主编。出版专著、译著近10种,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日本《东方学报》、韩国《东洋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译文近百篇。专著《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获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第一届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奖三等奖;“全彩插图本中国风俗通史”《秦汉风俗》(合著)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论文《从出土秦汉律看中国古代的“礼”、“法”观念及其法律体现——中国法律之儒家化说商兑》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等。
杨振红教授认为,“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统是天子之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只有天子才配有“公”,西汉几次重大官制改革皆为了完善、落实这一天子之制,直到东汉光武帝时,才最终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度;魏晋时期,又从这一系统中发展出“官品”系统。其亦就官、民爵,刘劭《爵制》、君子与大夫的界限、汉文帝的其他改革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杨振红教授指出,春秋大一统的根源或在《礼记·王制》,西汉统治观念的转变从汉文帝时开始,始以王制理论完善和建立汉的体制,至王莽时走向极端。
与会学者就各自的专业领域进行评议和提问。陈煜副教授指出,商鞅变法涉及到官、民爵,《出土简牍与秦汉帝国》指明了官、钱为研究的主流问题,材料背后的价值意义更值得关注,如县官与天下背后的理想追求等,并就里耶秦简更名方渊源于《礼记·王制》与儒法关系的新见提问。胡斌讲师指出,中国古代王朝一般到第三代出现变化,传统法主要在官、民的区分,这种区分涉及到了立法与司法需要高度重视,并就公卿大夫士系统的正式程度与独立程度等问题提问。李力教授指出,理解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做好两者之间的勾连至关重要。凌文超教授指出,秦汉王朝的理想国可做进一步研究,并就禄秩系统与爵位系统关系的演变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思路。王安宇讲师指出,法律史研究需要代入感,秦汉的王制提供了基本的治理模式,公卿大夫士以天子为中心构建体系,并就古代法律是根据社会建构理想国还是巩固理想国提问。曾磊副研究员指出,需重视汉文帝改革对后世的重要影响,并就王制理论的起源梳理、《礼记·王制》的时代认识等问题提问。杨振红教授都一一予以肯定并回复。
下午五点,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迎来尾声,主讲人、主持人与与谈嘉宾进行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