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龙
法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南省双峰县人
中国人民大学纠纷解决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法治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研究院秘书长
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智能科技与在线争端解决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背景
2016.04-2017.1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2006.09-2009.07,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理论专业博士学位
2003.09-2006.07,河南大学法学院,获诉讼法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9.09-2003.07,河南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
研究领域
法社会学、法律理论、法治理论、纠纷解决、司法制度
社会兼职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理事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研究员
荣誉奖励
2023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要参与人)
202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学先进个人
202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工作先进个人
2022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主要参与人)
2022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课程教学优秀奖
202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科建设与评估工作先进个人
202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工作先进个人
2021 中国人民大学校级工会积极分子
202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学先进个人
202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双一流建设先进工作者
2020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优秀指导教师
2019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学优秀奖
2018 北京市百名法学英才
2015 中国人民大学年度优秀班主任
2015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工作优秀奖
2015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读史读经典”项目优秀研读导师
2014 鱼水奖教金
2012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孙国华法学理论发展基金青年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代表性成果
论文类:
“‘枫桥经验’与当代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结构变迁”,载《中国法学》2023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24年第5期全文转载)。
“规范多元的法治协同:基于构成性视角的观察”,载《中国法学》2021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22年第3期转载)。
“涉诉信访治理的正当性与法治化——1978-2015年实践探索的分析”,载《法学研究》2016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1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民众参与审判的案件类型学分析”,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3期。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复苏与实践:1998-2010”,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3期转摘)。
“法治社会的内涵及其构造”,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24年第1期全文转载)。
“法实证研究中的‘理论’问题”,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22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11期转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23年第2期全文转载)。
“Fengqiao Model” and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in China. Front. Law China,2024:21‒41.
“China’s Dispute-Resolution Mechanisms and Innov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Era”, China Legal Science, No.4,2015. (FENG Yunjun and PENG Xiaolong)
“Collective Actions in China”, in Paul Karlsgodt ed. World Class Actions: A Guide to Group and Representative Actions around the Glob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FAN Yu and PENG Xiaolong)
“司法场域中的非职业法官——一个初步的比较法社会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4期。
“现代社会中司法的力量——兼论转型中国司法的两难困境及应对”,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1期转摘)。
“非职业法官研究:理念、制度与实践”,载《法学家》2009年第4期。
“‘法院—社会调解’模式的基础与制度建构——以河南省‘调解年’活动为中心的考察”,载《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第二作者)。
“陪审团审理微观制衡机制考察——一个以美国为对象的分析实证视角”,载《北大法律评论》第8辑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自由心证制度模式考察——一个比较法的视野”,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法治视野下的法官素质”,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二作者)。
“试论抵御动物侵袭行为的法律性质”,载《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专著类:
《法律谈判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第1版。
《非职业法官研究:理念、制度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
译著类:
[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第2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意]简玛利亚•阿雅尼、魏磊杰主编,魏磊杰、彭小龙译:《转型时期的法律变革与法律文化——后苏联国家法律移植的审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合著类:
China’s Legal System: An Interpretation of Its Structure, Principles and Institutions, Springer, 2023.
《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法治中国建设》,黄文艺、强梅梅、彭小龙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20:中国法治评估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朱景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8:2015-2017年中国法治满意度评估》,朱景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版。
China’s Rule of Law Index, edited by Zhu Jingwen,William S.Hein & Co., Inc. & Wells Information Services Inc. 2018.
《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6:基于九个省数据的法治指数》,朱景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5:中国法治评估指标》,朱景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3:法学教育与研究》,朱景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2:中国法律工作者的职业化》,朱景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1:走向多元化的法律实施》,朱景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完善:结构、原则和制度阐释》,朱景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教材类:
《司法制度概论》(第3版),范愉、彭小龙、黄娟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代表性项目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结构研究”,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纠纷解决视野下信访制度改革研究”,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陪审制度改革研究”,2010年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
其它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邮编:100872
电邮:lawpxl@hotmail.com